缺铁性贫血,作为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,其核心问题在于体内铁元素不足,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阻,进而引发一系列贫血症状,在临床实践中,如何准确识别并有效治疗这一疾病呢?
识别关键:缺铁性贫血的初步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、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,患者常表现为乏力、易倦、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心悸、气短等症状,且皮肤黏膜苍白,实验室检查中,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、总铁结合力增高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是关键指标,骨髓铁染色显示铁幼粒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,是确诊的金标准。
治疗关键: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核心在于补充铁剂和纠正导致缺铁的原发疾病,口服铁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,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副作用,对于无法耐受口服铁剂或需迅速提高血铁水平的患者,可考虑静脉补铁,寻找并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因至关重要,如月经过多、消化性溃疡出血、慢性病贫血等,这些因素如不解决,贫血将难以根治。
改善饮食习惯,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(如红肉、绿叶蔬菜、豆类等)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一环,对于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,还需特别注意其特殊营养需求和可能的特殊治疗策略。
准确识别缺铁性贫血的病因、科学合理地使用铁剂治疗并兼顾原发病的纠正,是提高治疗效果、预防复发的关键所在。
发表评论
缺铁性贫血:识别需查血象,治疗靠补体与病因控制。
添加新评论